从汶川到罗马,中意人民守望相助
“隆隆的车轮声,我知道我们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一直前进,前方不远就是日出。”
罗马时间3月19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护师唐梦琳在从意大利帕多瓦前往米兰的车上写下这句话。作为中国政府向意大利派出的第一批医疗专家,过去一周她马不停蹄,希望用毕生所学和近两个月来的新冠肺炎防控救治经验,帮助意大利走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峻危机”。
作为四川人,她不会忘记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意大利率先向中国提供援助,还派出了医疗专家来到四川灾区开展伤病救治。能有机会在意大利人民最需要时给予回报,唐梦琳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从汶川到罗马,弹指一挥十二年。面对新冠病毒这一人类共同挑战,中意两国政府及人民再次展现出守望相助的诚意: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吃劲的时候,意方组织专机运送医用物资援助中国,意大利总统府举办特别音乐会向中国人民传达支持;如今,当病毒肆虐亚平宁半岛,中国毫不犹豫伸出援手,与意大利坚定地站在一起。
山水难隔的牵挂
罗马时间3月12日22时30分许,一架来自上海的航班降落罗马机场,带来了9名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专家团队和31吨中方捐助的医疗物资,其中包括口罩、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可视喉镜等,全都是意大利抗疫所急需的。
▲3月12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机场工作人员将中方捐助的医疗物资运下飞机。(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从成都赶赴上海再到罗马的途中,唐梦琳一直在脑中梳理各种要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监护及呼吸道管理、院感标准三级防护、重症患者抢救、科室环境和工作人员管理……
“奔赴未知的战场,我唯一的武器就是27年来在重症医学科对患者护理和科室管理的经验。希望能在意大利因地制宜调整实施。”唐梦琳在日记中写道。
抵达罗马次日一早,中国医疗专家组立即进入工作状态,连续同意大利卫生部、红十字会、高等卫生研究院等机构分享经验,并就提高公众和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明确医疗机构防护层级和意方工作人员交流。
“意大利的专家和临床医生都对中国经验非常感兴趣,我们的交流经常超出预计时间。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愿意把经验分享给他们,甚至包括一些教训,相信这样能帮助意大利更好应对疫情。”中方医疗专家组成员、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汇川说。
18日,第二批中国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飞抵米兰。两组专家“会师”后,又迅速分头前往意大利北部疫情最严重的三座城市贝加莫、帕维亚和米兰工作。
▲3月18日,在意大利米兰的马尔奔萨机场,意方人员与第二批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一起合影。(新华社发)
“中国刚刚战胜疫情,自身还有很多困难,但我们真诚希望帮助意大利。”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孙硕鹏说,病毒不分国界、不分民族,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连日来,中国医疗专家组受到意大利媒体与民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中国大使馆网站上的评论区,意大利网友留言:“疫情结束,我想拥抱每一位中国人。”意大利那不勒斯女孩奥罗拉创作的一幅漫画近日也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中国医生用身体“撑住”亚平宁半岛的形象令无数人动容。
14日,罗马街头的一处居民区突然响起了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还有人大声喊“Grazie Cina(谢谢中国)”。在从帕多瓦前往米兰的途中,中国专家们路遇当地市民,大家友好地跟医疗队打招呼,并竖起了大拇指。
超越岁月的感动
首批赴意大利支援的医疗专家组中,担任翻译工作的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吉晋来自四川绵竹。那里曾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
在四川抗震救灾最困难阶段,意大利慷慨相助:震后不到十天,意大利政府向中方提供了100万欧元援助和价值150万欧元的救灾物资。2008年5月23日,意大利派出的医疗救援队抵达绵竹孝德镇,在当地搭建起一座由5顶充气帐篷组成的移动医院。在这里,意大利医疗救援队与当地医生一道为痛失家园的人们抚平创伤。
绵竹市人民医院医生左雪梅还记得,当时她配合意大利医疗队完成了首个帐篷手术。帐篷里气温高达40摄氏度,一个小时的阑尾切割手术做完,大家的手术服里全是汗水。
据统计,到6月4日撤离回国时,意大利医疗队一共治疗了近千名受灾群众。他们离开后,留下的是一个完整的帐篷医院,部分设备至今仍在当地正常使用。
“意大利医生撤离那天,我跟着他们的汽车边哭边追。”当时正在读初二,每天到移动医院做志愿者的绵竹人邓路说。
半个月的相处时光,意大利医护人员也没有忘记。当时的领队卡萝拉·马蒂诺时至今日仍然记得刚到灾区时当地人对她卷发的好奇,仍然记得灾后第一个儿童节时孩子们的笑脸,仍然记得医疗队撤离时前来送别的人群。
“我们的友谊超越了岁月和时间。”在得知来意大利支援抗疫的9人中国医疗专家组中,有5人来自四川,其中3人系主动请缨,马蒂诺非常感动。
“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这句话正是中意从汶川到罗马患难与共的最贴切写照。
▲3月18日,在意大利帕多瓦,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与当地医生合影。(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供图)
更加紧密的合作
3月18日,因新冠肺炎疫情关闭了一个多月的四川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四川博物院与意大利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合办的“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展览同期复展并受到观众欢迎。有观众留言说:“相信创造出如此灿烂文明的意大利人一定能战胜疫情。”
记者从四川博物院了解到,去年11月26日揭幕的“彩绘地中海”展览原计划在2月26日结束。但考虑到疫情发展的实际情况,两个博物馆友好协商,将展览延续至今年5月10日。
“近期两家机构一直在保持通信,我们了解到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已经因疫情关闭。很荣幸帕埃斯图姆的灿烂文化现在由我们‘恢复开放’,也请意大利的朋友放心,我们会照顾好这些珍贵的文物。”四川博物院工作人员张衡说。
日常交往的点滴,源于两个文明古国深厚绵长的人文互动。时光追溯到2000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把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两大文明联系在一起;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笔下的奇闻逸事在欧洲掀起了第一次“中国热”;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播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知识,开启“西学东渐”。
1970年,意大利成为第二个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2004年,中意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去年,意大利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同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统计显示,中意建交时,中意双边贸易总额只有1亿多美元;到2018年,中意双边贸易额已达到542.4亿美元。
▲【意大利外长:加入“一带一路”让我们如今有能力治病救人】
今年,中意两国将迎来建交50周年。新冠肺炎疫情让中意合作更加紧密。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说:“中国人一直有‘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的朴素情怀。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欧洲国家抗击疫情,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诠释。”
参与采写 | 董小红、童芳、李倩薇、吉莉、王子辰、于跃
微信编辑 | 张馨午
微信审核 | 刘华 杨斯涵